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企业如何有效披露可持续相关风险和机遇的当期及预期财务影响,已成为资本市场和监管机构关注的焦点。这不仅关乎企业的合规性,更关乎提升市场信任、增强长期韧性的战略性投资。
聚焦核心挑战
从目前的ESG信息披露情况看,企业在将可持续发展新思路融入传统财务工作、缩小财务和非财务报告空白领域方面,还存在一些实践难点。
核心挑战体现为价值认知体系与财务报告体系的割裂。当前,财务核算体系主要基于历史成本与市场交易原则,侧重于计量已发生的经济事项;而可持续信息则着重于环境与社会外部性影响及其长期价值传导。二者在价值评估的底层逻辑与时间维度方面存在显著鸿沟。典型案例为高碳资产,依据现行会计准则,其账面价值可能维持稳定,但在低碳转型背景下实际运营能力与经济价值已显著折损——此类“搁浅风险”难以在传统财务报表中充分体现。
反之,当期对绿色技术的资本性支出,其潜在的长期竞争力提升与成本节约效益,亦缺乏有效的跨期价值转化机制。其根源在于,现有财务框架尚未系统性地将环境与社会成本/收益内部化于价值评估体系。实务中,企业财务决策层普遍面临方法论缺失的困境,即如何将非财务风险与机遇转化为可纳入财务模型的量化参数。
数据可获性与计量有效性构成严峻的技术瓶颈。实现可持续相关风险与机遇财务影响量化,高度依赖于高质量的可持续数据及其向财务指标的可靠转化。然而,企业普遍面临基础数据缺失的困境。以某大型制造企业试点为例,其获取一级供应商碳排放数据已属不易,次级供应商数据则近乎空白,根源在于中小企业普遍缺乏核算能力与统一标准。
更为关键的是,物理量数据向财务影响的货币化转化面临显著方法学障碍。例如,极端气候事件引致运营中断的概率评估及财务损失计量,或碳价传导机制对产品成本的动态影响建模,均缺乏广泛认可的计量参数与模型支持。因此,企业披露往往停留于定性描述或粗略估算,难以满足准则关于当期及预期财务影响的披露深度要求。
组织协同障碍与专业人才缺口是深层次的结构性制约。在大多数企业内部,财务报告与可持续管理通常分属不同职能体系,在目标设定、绩效考核、数据系统及知识结构等方面均存在显著隔阂。财务专业人员对气候模型等跨学科知识掌握有限,而可持续团队则常欠缺金融工具估值及复杂财务预测的专业能力。更深层次的治理难题在于:董事会如何实质性地监督可持续风险并将其传导至财务评估流程,财会负责人如何在资本配置与风险管理中系统性整合可持续信息要素。这不仅需从顶层设计打破部门壁垒、重塑协同机制,更亟需培养兼具财务会计、环境科学及风险评估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而目前,此类人才在市场中极为稀缺。
转向未来价值整合者
对企业而言,推动财务职能转型至关重要——从历史交易记录者转向未来价值整合者,主动将可持续思维内化于核心管理流程,持续投入数据治理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实施数据能力分级建设。优先确保范围一、二排放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逐步突破对财务影响重大的核心范围三排放数据(如关键原材料采购环节)。
其次,在方法论发展中保持披露进取性。在计量模型尚未完善的阶段,可采用基于合理假设的估算方法,并清晰披露参数设定与模型局限性。此类尝试较纯定性描述更具决策相关性。
再其次,推动财务职能的战略转型。财务部门需超越历史交易记录职能,主动将可持续风险纳入资本预算、投资决策及风险管理框架,并考虑着重建立ESG因素财务化的内部能力。
最后,强化鉴证质量管控。警惕低价低质的第三方鉴证服务,选择具备气候金融专业能力的机构,确保信息披露的可验证性。
率先完成价值链条整合
实现“一个企业、两个方面、一个故事”的“融合”报告,本质是要求企业运用严谨的财务语言与计量方法,向市场清晰阐释不断演变的环境与社会格局如何切实影响其当期财务状况,以及如何深刻塑造其长期价值创造能力与生存发展空间。先行企业的实践表明,率先完成这一价值链条整合的企业,将在资本竞争中获得显著的“信任溢价”与战略主动权。
“融合”的关键在于构建贯穿战略、运营与披露的价值链条。
首先,财务部门需超越传统的历史记录者角色,转型为连接未来可持续风险机遇与当前财务状况的“价值整合中枢”。这要求财会负责人深度理解气候情景分析等工具如何实质影响未来现金流预测、资本成本估算及资产估值模型。在职能架构下设立相关专业岗位,负责ESG核心数据(如碳排放、水资源利用)向财务语言(如预期碳负债、资产减值准备、绿色收入)的转化,并确保其有效嵌入预算编制、资本配置及风险管理流程。
其次,聚焦价值链(范围三)与跨期价值量化。企业应实施“关键节点突破”策略——利用核心企业买方优势(如将环保材料使用比例纳入供应商准入条款),要求一级核心供应商披露关键环境数据,并参与行业级数据库共建(如钢铁、化工行业),逐步夯实数据基础。预期财务影响的量化需方法论创新与披露勇气。在计量模型尚未成熟的阶段,鼓励企业基于合理假设进行前瞻性估算,并清晰披露所用参数、模型逻辑及局限性。此类探索较之模糊定性更具决策价值,亦能推动相关标准进一步完善。
最后,治理优化与生态构建。在内部治理深化层面,将ESG数据责任嵌入业务源头,并通过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与环境管理信息系统的深度集成,破除数据孤岛。在外部生态完善方面,第三方鉴证质量是融合报告可信度的生命线。针对当前市场存在的低价低质鉴证服务乱象,亟需构建质量导向的鉴证市场机制。监管机构可考虑将经高质量鉴证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纳入评价体系,使鉴证质量切实影响企业融资成本与市场声誉。
(作者系财政部首届可持续披露准则咨询专家、中央财经大学可持续准则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