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教育、科技和人才的集中交汇点,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需要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
高校财务作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和关键领域,增强高校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资源配置能力,充分发挥业财融合效能,有助于构建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环节、以科技创新为第一动力、以人才队伍为关键支撑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数智技术赋能方式
高校会计职能是明确会计工作的内涵,面对多维数据、场景模型与智能算法,反映高校财务状况、展示教育成果、披露会计信息和推动价值创造。
人机协同模式使大量重复具有规则的会计工作交给财务机器人,通过对会计工作流程再造,以及利用OCR(光学字符识别)、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等智能技术提升财会工作效率;利用大数据处理平台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和存储,引入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可视化等人工智能技术,开发适用于高校会计的智能分析算法和模型,逐步实现上下贯通、业务协同、开放共享的财务大数据应用。
会计人员完成高附加值会计工作,不仅需要解决学校内部的管理问题,还需要面对政策导向、专业转型、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现实问题。拓展财会对内对外的服务和监督职能,成为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客观需要和必要工具,秉承“以师生为中心,服务育人”的理念,持续提升预算约束力和绩效评价成果应用的“两头”监督力度和深度,打好线上线下财务服务“组合拳”,提高精准度和满意度,提高学校资源配置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益。
第一,融业务,提服务。采用靠前谋划,下沉服务,密切关注师生个性化、差异化财务需求,覆盖二级学院和职能部门开展交流调研,指导项目申报;听取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财会流程,在财务报销审批事项和流程上做好“减法”,坚持“一站式服务”,实现“让信息多跑路、师生少跑腿”,提升财务服务效能。
启用高校智能系统的项目库模块,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细化项目的多维度信息,掌握实时、动态、具体信息;规范绩效目标的设定标准,建立绩效指标库。全面实施非税票据电子化改革,为学生开具学费收据提供便利。
第二,精预算,重绩效。做精预算编制,各项收入全部纳入预算,从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科学性测算收入规模,完善收入项目、收费依据、收入测算过程;做细支出预算,严格依据编制和组织人社等部门批复的机构文件要求填报人员经费,按照零基预算制度要求,采用项目分类编制,使用“支出标准×工作量”的方法从严从紧编制支出预算。
将绩效管理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对新出台重大政策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政策出台、项目入库的前置条件。加强绩效目标管理,增强绩效目标设定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发挥绩效目标的引导约束作用。加强绩效监控信息分析研判,引入绩效评价系统分析平台,对绩效监控中发现的绩效目标执行偏差、预算执行管理漏洞,及时采取调整调剂预算等措施予以纠偏,有助于更好地应用预算绩效评价成果。
第三,强监督,控风险。监督天然内涵于治理当中,财会监督已经上升为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针对高校重点业务和高风险频发的关键领域,探索监督贯通融合机制,将制度优势转换为制度效能,以“三全”促“三转”,即通过全员覆盖,实现“被动监督”到“主动监督”的转变;通过全程覆盖,实现“事后监督”到“链式监督”的转变;通过全域覆盖,实现监督从“单一监督”到“综合监督”的转变。防范并应对周期性、阶段性和层次性的风险问题,充分发挥不同监督的治理效能。
聚焦高校薄弱环节查找风险隐患,清理长期挂账暂付款,化解债务风险。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等多种方式,加强校内校外联动,持续用力,分类施策,统筹推进,解决跨度达40余年的暂付款长期未清理的历史遗留问题。制定债务化解方案,严格按照内蒙古自治区政府、财政厅、教育厅的部署和要求,规范有序开展化债工作,力争通过两年化债窗口期,大幅度降低学校债务规模,化解债务风险。
第四,全内控,抓队伍。财政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重点从规章制度、组织架构、人才队伍、文化理念等角度改善内部治理环境,从战略角度挖掘高校潜在的风险点,结合高校潜在高危领域,加强预算、收支、采购、资产等管理的内控措施,分类评估廉政风险、财务风险、科研风险、安全风险等,运用风险管理应对策略,借鉴数智技术做好风险研判和预警分析,确保业务可控制、可追溯、可评价、易监督。
新质生产力与教育发展存在双向驱动的内在逻辑,科技创新的关键是依赖“人”的创造力和行动力,而高素质的“人”的培养则需要通过高水平的教育来实现,数智时代对财会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提出新的素质能力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转型发展优势,适应数智时代对会计数据分析和会计管理决策的新要求,突出会计学科知识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交叉融合,从专业能力、数智技术能力、数据素养能力、素质能力和职业道德五个维度构建会计人才能力框架体系。
第五,推改革,促发展。围绕自治区“两件大事”,助力“六个工程”,财务支持保障学校“十四五”规划和中心任务。明确高校的发展定位,推动学科建设和专业转型,以本科合格评估及硕士单位和硕士点申请的契机,对标对表,查漏补缺。以项目为抓手,统筹优势资源,持续强化战略目标与绩效管理结合的治理能力提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五育并举”,构建“国家—自治区—学校”三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格局,坚持有组织科研与高水平自由探索有机结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人才发展的强大动力。重点统筹资金保障学校5个“千万工程”,大力推进应用型转型,保障学校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高校改革的路径选择
第一,提高政治站位,构建五位一体贯通监督体系。构建联席会议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协调运行机制、成果应用机制和监督保障机制“五位一体”的监督贯通融合机制。发挥财会监督效能,针对财务报销违规舞弊易发频发的关键环节强化监督审核,严格执行预算追加调整程序,加大科研经费管理力度。
搭建高校财务大数据稽核平台,接入学校财务核算数据,逐步关联合同数据、项目数据、资产数据等业务数据,并整合校外工商数据、政府采购数据等信息,建立智能稽核策略库,通过事后监督排查风险数据,逐步将监督关口前移,实现事中实时监督、事前预警监督,实现高校监督的实时性、全面性和震慑性。
第二,围绕大事要事,多策并举开展零基预算改革。采用全生命周期项目管理,建立健全支出标准体系等措施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将项目作为预算管理基本单元,预算支出全部以项目形式纳入项目库,经费使用部门要提前研究谋划,开展常态化预算项目储备。实施“校内项目+财政专项+重大项目”的资金管理方式,加强项目入库、安排、退出,完善项目库滚动管理和定期清理机制。压实预算各环节职责,根据履职需要、市场价格、实际支出水平等情况,逐步建立工程、服务、设备的预算项目支出标准体系,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
第三,深化绩效管理,“四维挂钩”机制跟踪预算执行。持续深化预算绩效管理,聘请第三方事务所、专家学者对项目负责人进行业务培训,并对重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进行辅导,开展事前绩效评价,对标对表,为下一步完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指明改进方向。高质量开展绩效评价,健全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
构建“四维挂钩”机制贯穿项目执行全过程。预算执行与政府采购程序挂钩,预算执行与序时进度挂钩,预算执行结果与次年预算安排挂钩,预算执行结果与部门绩效考核指标挂钩。
第四,“三进三出”结合,积极开放助力改革提质增效。重视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有机结合,将“走出办公室、走出校园、走出财务”和“专家请进来、经验请进来、政策请进来”的“三进三出”结合起来,激发改革活力,增添创新动力。
第五,“四能”队伍建设,推动高校财经治理能力提升。数智时代对于财务人才素养提出更高要求,监管政策频出,对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治建设要求持续趋严。会计人才队伍结构需要持续优化,历练出一支能干财务、能懂业务、能做管理、能搞科研的“四能型”人才队伍。
(作者单位: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财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