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提升ESG能力已是“出海”必选项
2024-07-05 00:00  来源:中国会计报  作者:本报记者 高歌

在企业“出海”过程中,环境、社会和治理(ESG)作为新的全球沟通语言体系日益受到重视,全球各资本市场、监管机构针对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和披露要求也不断强化。

去年6月,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面向全球正式发布两项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ISDS),全球各国积极响应。

欧盟委员会通过《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指令》(CSRD)与首批12项《欧盟可持续发展报告标准》(ESRS),进一步明确了企业ESG披露的新标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表决通过《面向投资者的气候相关信息披露的提升和标准化》的最终规则。香港联交所发布其就优化环境、社会及管治框架下的气候相关信息披露的咨询总结,将分阶段实施新气候规定。沪深北交易所共同发布《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可持续发展报告(试行)》等规则。

伴随诸如CSRD等日益趋紧的国际可持续监管要求,“出海”企业不仅需要理解监管政策,还需提高ESG管理能力,探索可持续性信息披露的多重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监管要求日益强化

“今年恰逢联合国组织提出ESG倡议20周年。相关的国际、国内监管标准制定在最近两年明显提速。”中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合伙人施伟岑分析道,以企业信息披露为支点,ESG评级、ESG投融资等可持续发展生态日趋完善。

除信息披露要求外,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正在陆续制定和出台一系列与碳中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的法规和政策。例如,欧盟颁布了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CS3D)、电池和废电池法规等具体法规,对我国的外向型企业尤其是“出海”企业可能带来深远影响。

“可以看出,企业面临的商业和金融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随着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各类政策、法规逐步落地,由头部企业引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向可持续发展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倒逼企业将ESG表现纳入日常经营管理考量的范围。可持续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已经不再仅是一个可选项。”在施伟岑看来,日益趋紧的国际可持续监管要求至少给企业带来了两方面挑战。

一是信息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相关能力储备不足。企业可能在多个监管环境下运营,比如,同时在境内和境外上市、拥有重大的海外投资等。而不同监管环境目前对可持续信息披露的要求还存在差异,企业需要同时掌握多种标准。同时,可持续发展涉及的具体议题非常广泛,部分议题的披露要求对于企业而言有较大难度,例如,ISSB准则应对气候变化、范围三的温室气体排放等。此外,目前主流的可持续披露标准大多仍在发展过程中,新准则的发布、已发布准则的不断修订和解释,需要企业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相应的人才。

二是企业战略和商业模式如何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匹配。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一种长期主义,如果仅以满足监管要求作为目标,ESG就会变成一种负担。相反,考虑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企业的长期战略和经营方针,是在强监管环境下抢占先机的必备举措。

中国农业大学经管学院会计系主任郑忠良进一步表示,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的工作不仅专业性较强,而且是经常性、长期性工作,这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与传统的关注企业财务绩效的信息相比,可持续披露信息更加复杂、更具综合性,因此耗费时间更长、准确性难度更高、沟通成本更大。

“如果企业不积极了解并应对相关可持续披露要求,很有可能导致合规成本增加,影响企业竞争力。”他说。

挑战和机遇通常是一体两面。

施伟岑认为,如果企业能够尽早制定应对策略,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将可持续发展融入企业战略,就能识别在强监管环境下的创新机会,将挑战转变为机遇。

郑忠良也提到,相关监管要求能让企业从更高、更广的角度进行战略决策,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提升披露质量刻不容缓

可持续信息披露是财务报表之外展现企业价值的又一重要途径。

“除少数头部企业外,中国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仍然有待提高,大多数企业仍将ESG信息披露等同于企业形象的宣传,部分企业的ESG报告存在‘报喜不报忧’的漂绿行为。”施伟岑认为,要做好可持续信息披露,首先应当提升企业对可持续信息披露的认知。

他提到,随着可持续监管要求的趋严,可持续信息披露的要求正在向传统财务报表的模式靠近,有重要性的判断原则、明确的强制披露议题和指标、标准的计量方法等。预计强制鉴证有望逐步推行,企业应该意识到可持续信息披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同时,要制定信息披露的明确路线图,避免无序工作。包括完善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机制,确定对企业最重要的实质性议题,评估企业的ESG表现现状并识别与行业领先实践和披露标准的差距,建立信息披露的内部流程和跨部门的工作团队,提升管理层和执行团队的知识储备等。

此外,要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并利用信息系统提高数据质量。

施伟岑表示,与传统财务报表依赖内控确保信息披露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一样,高质量的可持续信息披露也需要借助于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收集和报告的ESG数据准确无误,减少错误和疏漏,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同时,可持续信息披露涉及的数据由于并非标准财务数据,普遍存在范围难界定、数据生成方式和颗粒度不统一、收集困难、不具有可追溯性等问题,建议企业借助信息系统和数字化工具进行数据收集和统计,提高自动化水平。

郑忠良也认为,企业应高度重视ESG理念,自上而下制定战略目标和策略规划,对各层级进行责任明确、分工细致的合理安排。同时,加强对相关内容的研究和学习,尽快了解和熟悉可持续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并强化公司内部之间,以及公司与外部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为做好可持续信息披露奠定坚实基础。

加快ESG能力建设势在必行

除了做好国内外监管要求的融合准备,企业还要加快对自身ESG管理体系的优化调整,提升ESG管理能力。

“企业需要具备长远的视角和战略思维,深刻认识到ESG的重要性。制定责任战略时应采取系统和科学的方法,合理分配资源,以确保战略的顺利执行。”郑忠良建议企业统筹规划,稳妥制定长期ESG战略。同时,鉴于环境保护、履行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方面的工作均需要较强的能力,且永远处于变革的过程之中,企业需积极探索,提高创新能力。

施伟岑表示,企业提升ESG管理能力是一个全面且系统的过程,涉及战略规划、组织架构、风险管理、信息披露等多个方面。

“战略引领是提升ESG管理能力的第一步,企业需要结合现行政策订立务实的ESG目标与愿景,并与企业的整体目标保持一致。在确定ESG战略目标后,需要判断企业应当聚焦的ESG领域,即做好重要性评估。”他解释道,企业需要识别哪些议题对其商业模式可能产生重要影响,重点管理与之相关的风险和机遇,并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对企业最有价值的活动中。重要性评估的途径有很多,例如,参考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中的行业标准、与同行业已披露的信息进行对标等。

此外,做好执行对于提升ESG管理水平至关重要。

施伟岑认为,企业必须保持与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沟通,这不仅帮助企业确定重点关注领域,也有助于将企业的ESG管理成果向利益相关方传达,展现企业价值。同时,可建立激励机制,将高管薪酬与其ESG绩效挂钩,促使他们将ESG因素纳入日常运营和战略决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