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新修订的《全球内部审计准则》(以下简称《准则》)将从2025年1月起正式生效。其整合了2017年颁布的 《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IPPF)中内部审计的使命、内部审计实务的核心原则、内部审计定义、职业道德规范、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等,在内容、体例和范式上进行了重大调整。
业内人士表示,《准则》用于指导全球内部审计实务,并作为评价和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标准,有助于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更好地服务利益相关者
据了解, 2022年下半年,IIA启动对IPPF的修订工作,2023年初完成《准则》的征求意见稿,今年初完成《准则》的最终稿并正式发布。
当前,商业环境及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对内部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治理层和管理层赋予内部审计的期望也越来越高,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数智化治理环境对传统的内部审计技术和手段带来一定冲击和挑战。这促使内部审计与时俱进、作出变化。
财政部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国家能源集团审计部高级主管张小凤表示,《准则》的发布顺应了时代形势,通过对相关内容的修订为内部审计更好应对新时代变化和挑战、更好发挥其重要作用指明清晰的方向。
她进一步表示,在《准则》的原则和框架下,我国相关人员应充分结合中国实际,有效落实和使用,借鉴《准则》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更好发挥内部审计有效监督作用,助力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
财政部国际化高端会计人才、北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审计与风险管理部主任李瑞同样认为,对IPPF的修订是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对高质量内部审计要求的回应。《准则》的发布既有利于实现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又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他具体解释称,一方面,《准则》建立了全球内部审计工作“新标尺”,对内部审计部门的目标、角色以及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能进行了详细阐述,强调了内部审计的鉴证作用和咨询作用。鉴证提升了企业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措施的可信度,咨询则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各类建议。
另一方面,《准则》在架构上更加清晰。升级后的内部审计专业实践框架包括全球内部审计准则、主题性要求、全球指引三部分内容,既有强制性的准则和主题性要求,也有推荐性的指引文件。
此外,李瑞表示,《准则》以全球内部审计界最佳实践为基础,反映了全球内部审计专业的广度和深度,也从利益相关者视角体现了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对于企业而言,《准则》不仅能让内部审计人员与企业发展联系更加紧密,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更加关注利益相关者、关注风险、提升效率、创造价值,还能帮助内部审计人员更好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应用更好的框架实现转型,通过引入良好的业界实践提升内部审计价值,更好地服务利益相关者。
搭建全球内部审计实践模型
修订后的IPPF将包含强制性指南和补充性指南两个部分。强制性指南中包含了此次发布的《准则》和专项要求。补充性指南目前主要包括全球指南,为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非强制性的信息、推介最佳实务,从而促进对《准则》的有效遵循。
李瑞表示,《准则》采用了3层架构,从领域到原则再到具体标准,层层递进,理解性和操作性均较强。具体涉及5大领域、15项原则、52个具体标准,每项具体标准均包含标准应用要求、标准执行中应考虑的因素、证明遵循准则的示例。
在他看来,《准则》的5大领域搭建了全球高质量内部审计实践模型。其中,在内部审计宗旨方面,进一步强调内部审计提供的是独立的、具有风险导向的客观鉴证业务和富有远见的见解,最终目的是增强企业保护价值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在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方面,《准则》不仅单独强调内部审计职业道德,而且将其和专业素养相结合,在强调内部审计人员诚信、客观性、胜任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遵循全球审计准则,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职业怀疑态度。
在内部审计治理方面,《准则》强调了董事会在内部审计治理中的作用,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工作是在董事会授权之下开展,要得到董事会和管理层的支持,并且要接受董事会的监督。每年开展一次内部质量评估,每五年开展一次外部质量评估。
在内部审计管理方面,《准则》涉及的具体标准是保障内部审计工作高质量开展的基本保障。内审机构的审计战略规划编制和具体审计计划制定要建立在对组织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详尽了解的基础上。组织要为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提供资金、人员和技术保障,并且要求内部审计机构与利益相关方开展有效沟通。此外,内部审计机构要通过定期的内外部质量评估和绩效评价持续提升内审工作效果。
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方面,《准则》主要围绕具体审计项目开展的程序进行规范。在制定有效的审计项目计划时,强调利益相关者的事先沟通、对项目所涉及具体风险的评估研判、审计检查评价标准的确定以及各类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实施项目时,强调各类信息的收集与评价、审计发现的分析与重要性评价、审计结论的沟通和对审计建议落实的监控。
“《准则》更加强调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将内部审计的利益相关者界定为董事会、管理层、雇员、供应商、客户、股东、监管机构、金融机构、外部审计师、公众等。”李瑞说。
张小凤补充道,在对内部审计的绩效评估方面,《准则》要求董事会至少每五年开展一次质量评估,丰富了审计绩效评价的指标标准;在内部审计战略制定方面,《准则》强调了战略制定的流程,明确必须了解组织的治理、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综合考虑组织的各个方面,研究制定有效的内部审计战略;在审计的技术方法方面,《准则》考虑当前环境的变化,强调审计管理系统等各种技术资源的使用,并且提出要与信息技术相关部门加强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技术资源。
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准则》的执行在企业内涉及面广泛,不仅涉及内部审计人员和机构,还涉及治理层和管理层以及跨部门协作。为更好地执行内部审计准则,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李瑞认为,董事会、审计委员会以及高管人员要提高对内部审计在构建企业韧性、保护企业价值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内部审计机构战略规划和内部审计工作计划的领导。
他进一步表示,各职能部门要加强与内部审计的合作,通过在一些重要风险领域识别与防范中的通力协作,保障企业平稳运营。内部审计部门要通过应用《准则》加快自身变革步伐,加强与关联利益相关者的沟通,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要对照《准则》各领域要求,查找差距,制定提升计划,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全方位、系统化改造。”李瑞表示。
从内部审计人员的角度出发,张小凤提出三方面建议。
一是深化对内部审计价值的认识,提升对内部审计职业荣誉感的认同。
“《准则》进一步明确了内部审计的价值定位,强调了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增加了内部审计服务公共利益的宗旨。”对此,张小凤表示,要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在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从更为宏观和全局的视角审视内部审计工作,做好内部审计工作。
二是强化数智化手段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准则》在以往常规资源方面,特别强调了关于技术资源的使用。内部审计要积极探索创新,善于运用数智化手段,提升数智化水平,推进内部审计监督效能有效提升。
三是加强与各层级沟通。一方面,企业内部要加强横向与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形成协同联动机制;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管理层、治理层的沟通汇报,重大事项及时提请研究,加强对所属单位的沟通,让各方都信任审计、支持审计、配合审计,确保审计监督顺畅实施、审计成果高效运用、审计作用有效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