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探寻合并报告之财务数据整合之路
2023-01-11 09:20  来源:  作者:

数智化时代下,大型企业争相追求合并报告的实时性与智能化。数据承载了报告的核心价值。因此,发挥数据整合之力,将企业报告所需的时期数据、时点数据有效整合,为报告编制提供依据,使报告的价值有据可循,已成为企业决策层时刻关注的焦点。

 

两难题:数据整合,路在何方

 

当前,企业信息化已经迈入精细管理阶段。大型企业对于报告合并的实时性和便捷性要求越来越高。甚至有部分企业要求管理者为决策者提供管理周报、日报,为决策者提供即时决策参考。同时,企业组织架构也开始由传统的单一法人组织向多组织发展,对报告的需求也愈发强烈。随着手工作业逐渐向信息化作业转变,企业逐渐依赖系统数据以支撑报告的编制。即,报告离不开数据的支撑,数据整合的重要性日渐深化。

 

显然,数据整合系关键所在。但在其支撑报告编制的过程中,却因管理难度和技术难度等问题,始终没有找到很好的出路。归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难题一:要而不管,成为数据整合的一大现状。根据报告编报的要求,很多企业按照编制所需的数据指标,自上而下对其进行手工化和系统化数据收集。主要通过将数据的格式要求、逻辑、填报说明以及报告样式一起作为任务下发。而后由各级单位、各单位部门根据要求对报表进行编制、汇总、审核、上报。在此过程中,当遇到数据差异等问题时,企业一般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排查问题、定位错误,以至于常常影响报告的时效性。而当报告需要变动时,就会发生重复编报,往复过程,周而复始……最终,企业对数据整合要而不管的情况频现,成为无解之题。

 

难题二:管而无方,成为数据整合的一大诉求。在编制报告时,有数据管理基础的企业,会对报告数据和信息进行拆分,按照数据类型、组织关系、时期维度、事项等进行系统化管理。然而,这样的做法只能响应一般性报告要求,既无法全面观测企业业务真实场景,也难以支撑报告实时、高效的管理诉求。不同的报告关注者,对数据的复核角度要求不同。即,数据整合路径单一,不能还原业务真实场景,使数据整合过程不能支撑报告财务复核,报告真实性因此受到影响。换言之,由于数据复核问题,因无法看到真实的数据场景,只能从逻辑上与合理性上判断数据真实性,最终导致企业对数据整合的管理只做到了硬着陆。

 

两策略:值得数据整合尝试

 

策略一:有心插柳,数据整合三方略。在数智化发展道路上,企业在信息化管理方面,迈入需要管理精细化阶段后,新的管理诉求已逐渐呈现。加之数据整合历史情况的根治问题,给企业报告编制带来更高的要求。

 

数据和业务是依存关系,数据整合不能脱离业务,业务管理也不能与数据脱节。简言之,二者知行合一。笔者以为,要根治历史遗留问题,其实也不难。无外乎两条路径,一是做到心中有数、心中识数。即,数据整合,形式是抽取数据,实质是将数据融入到业务的过程,通过业务关系聚合数据。二是做到数据和业务衔接一致。数据不脱离业务,业务粘合数据,通过数据读取业务过程。

 

先从数据整合层面入手,解决企业历史遗留问题。

 

首先,要进行报告的体系化管理。可以从三个角度完善:梳理报告体系。将外部披露、内部报送、审计、中介机构等不同的报告报送对象进行体系化梳理,形成综合报告体系化;对报告做体系化分类。按照报送对象不同分类各种报告,按照管理口径、财务口径、重大事项和内部要求等进行报告体系化分类;将报告口径调整一致。对各类报表进行数据指标的逻辑性、一致性以及合理性梳理。并对梳理后的指标由业务到财务、由财务到报告的线条清晰、口径统一,确保数据的一致性。

 

其次,一体化平台积累数据资源。通常情况下,企业在建设体系化报告平台时,会对报告所涉及的业务、财务数据与报告数据进行一体化融合,系统化集成,实现数据整合管理。这个过程,可为报告的实时、高效编报提供有效数据的积累,为数据整合提供基础条件,方便数据整合。

 

最后,细化业务处理过程,保留痕迹。所有业务处理过程,包括合并报表业务,都要保留其业务痕迹。如,数据上报版本、数据调整等业务处理操作痕迹均需要保留,以便在报告复核时为其“重现”复核业务处理场景。

 

策略二:战略指引,报告主数据体系化。报告管理虽历经多年的发展,但从数据端到报告端的全流程系统化管理实现,受信息化水平和管理精细化程度等原因的影响,始终没有开辟出一条由战略指引方面的路径,无法为报告体系提供战略支撑。企业端对数据的整合管理一直处于被动境地。

 

建立一套报告主数据体系,从组织变化、科目体系管理、多维口径等维度上进行数据的规范管理,为数据整合提供指引。

 

在对财务主数据进行标准化和规范性梳理时,首先要进行财务科目体系的规范与适配。按照会计准则要求,科学规范地设计科目分类和科目明细,并对明细科目记账业务与规则进行约束。继而针对集团纵向管控的内部关联科目进行内部统一化管理和集中管控,确保业务发生的协同一致性,减少核对工作量。从数据层面,需要确定科目核算涉及到的多维规范性,以适应其变动更新所带来的差异情况。在财务数据整合过程中,实现报告数据与财务数据无差异匹配,可以有效解决单体公司的数据稽核问题。

 

另外,报告主数据的体系化管理,为后期的报告业务扩展提供了数据整合的路径指引。

 

三举措:解数据整合之难题

 

举措一:报告主数据体系化,数据整合高瞻远瞩。报告的主数据标准规范,是一套基于报告业务而构建的标准规范体系。首先需要确定报告业务内容范围,围绕该范围对其进行数据指标化、管理维度化、应用规范化梳理,形成一套报告主数据标准规范。具体而言,即是将报告内容涉及到的数据和其他维度信息进行指标数值细化、财务指标细化和相关维度指标细化,通过技术标准规范,对其进行多维的属性定义和标准规范定义,使其满足报告的需要。有了这套体系化的标准规范指引,可对企业现有系统数据、外部数据甚至是未来可扩展的业务数据进行数据整合,满足报告主数据标准规范。例如,财务主数据的标准和规范化是通过报告涉及到的组织体系、科目体系、客商体系、管理体系等多个维度体系的主数据梳理,从而形成一套标准的、规范的主数据管理和应用体系,为数据整合提供标准规范指引。

 

但是要构建一套高标准规范的报告主数据体系,成本投入可能会很高。因为对数据和业务的复杂性,需要投入大量的专业性人才,才能做到体系化的梳理。有的报告主数据体系,因为行业领域的特殊性,可能还需要借助该领域的专家提供咨询服务方能实现。

 

举措二:端到端场景化管理,为财务复核找出路。构建完整的数据管理链路,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就是数据质量。如何判断数据的质量好坏,说法不一。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需要还原业务数据的发生的真实场景,为财务复核提供出路。

 

比如,报告中的关联交易对账和抵消处理。通过对账业务处理,将业务发生的甲乙双方业务端的对账明细数据,通过数据整合渠道,抽取到报告端对账中心,实现自动化对账。对于存在单边对账问题或者对账差异问题,可以通过半自动化形式,由报告端对账中心的数据计算差异,并通过人工复核的方式处理差异。或者通过规则引擎,自动化方式处理差异,实现交易对账。对于差异等问题的查找,通过财务复核链路通道,稽核数据源头,还原数据场景,提高财务复核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如果遇到关联交易笔数少,场景单一等不复杂情况,也可以通过财务凭证对账形式,或者科目余额形式进行对账。也能达到其对账自动化的目的。

 

举措三:通过数据映射集成,弥补数据整合困局。部分企业在报告主数据标准规范体系上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或者报告主数据统一上,报告管理平台化方面等等存在各种客观性的问题,从而导致其在数据整合之路上存在数据整合困局。

 

可以通过异构系统映射集成和数据导入方式,解决此类问题更佳。

 

步骤一:按照报告要求,梳理数据指标,按照组织、科目、客商等维度分类统一,规范集中,形成一套报告主数据标准规范体系。

 

步骤二:通过技术手段,参照报告主数据标准规范体系指引,对多源异构系统进行数据映射,集成接入,实现数据整合。

 

如果外部系统数据或者临时数据要导入报告系统,借助专项技术工具,如EXCEL等格式文件导入,实现数据整合。

 

双向路径:数据整合看效果

 

报告一体化管理。报告一体化管理,基于内存多维数据库(时效性强)为报告数据支撑底座,且在合并处理模式上,打破原有的流程化、层级化和因果关系约束,将合并抵消模型化,可以支撑报告实时性生成。数据上,数据整合过程中,重塑业务真实场景,既保留了原有的业务逻辑,又将各业务环节数据按照多维数据库标准和规范,进行数据整合。使多维数据库在数据实时性上,有了支撑的可能。效果上,数据整合实时性,支撑报告实时性。

 

反向的数据链路通道。反向数据链路的建立,为报告复核提供通道。报告平台层面,可以通过抵消底稿,对合并抵消明细进行反向追溯。单体报表层面,通过报告主数据标准规范体系指引,倒逼业务和财务系统进行优化调整,还原业务发生的真实场景,便于财务和业务复核,满足其体系的支撑。例如,通过财务凭证,联查业务单据和单据影像、附件等,使财务数据有据可循。还有些信息化水平高的企业,对外部数据的接入能力很强。如电子发票、电子合同、电子结算单等的原始凭证结构化接入,直接绑定业务单据,使业务发生场景更完整。

来源:用友智能财务  作者:谢朝喜    

(责任编辑:韩福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