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27位CFO聚首分享:财务职业之旅的捷径与陷阱
2023-01-05 09:38  来源:  作者:

人的职业生涯大约长达40年,一时一地的收入或处境都是短暂的。不断自我充实技能,且正确地迎合企业需求,财务人才能长期维持与自身能力匹配的收入,并且这条路径是可以模仿,甚至可以复制的。

 

因此,坚实的技能基础和稳妥的阶段规划,才是财务人职涯之道本质。

 

30岁之前的财务人,什么会让你事半功倍?是不是只有名校+国际“四大”的配置才能做好财务?答案是否定的。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来自前大型国有集团共享中心建设者李渔。2001年李渔从学校毕业,进入当地一家知名国有集团企业,先是接受了以产品、财务和信息系统为课题的内训。在培训期间的两次考试,李渔都以第一名成绩脱颖而出,获得了分配天津基地的机会。

 

在实习期间,李渔又用业余时间自学C语言。以独树一帜的IT技能,时任财务经理的李渔可以很熟练地使用DOS系统的VB做快速账务处理,为他后期“财务数字化专家”的身份埋下了伏笔。

 

在李渔的经历中,IT技能是非常大的“加分项”,甚至一度帮他在名校出身的同事中弯道超车。时至今日,懂IT和数字技术的财务人依然稀缺,但这类跨界财务正是许多企业需要的人才。

 

另一案例来自全球优秀电子制造服务商财务总监张雷廷。2007年,走出校门的他进入一家传统制造企业担任成本会计。

 

“如果作为财务有机会参与公司的ERP上线项目,恭喜你中奖了!”张雷廷说。在他看来,ERP是财务摸清流程的绝佳抓手。长达半年的ERP上线经历,极大铺平了他之后做成本会计的道路。

 

入职2年取得晋升后,张雷廷的下一个选择是在公司内部多轮岗。“基本每个(财务)岗位我都做过23年”,张雷廷说,“当时公司应付也比较乱,我提出转岗老板就马上答应了。”再次证明自己价值后,他在老板眼中他的价值变得越来越明显。

 

欧莱雅亚太运营部CFO包云洁分享说,财务人在职业初期可以通过内审之类的岗位去熟悉公司各条业务线,事无巨细地接触部门完整的凭证、流程和数据,其过程非常长见识。

 

此外,做项目是另一个锻炼财务综合能力的好办法。因为项目包含大量人际沟通,拉通流程的能力,同时更容易让领导看到财务的价值。

 

拥有新加坡和德国顶级投资机构履历的CFO代静对年轻财务人给出两条建议:第一是毕业之后尽可能去大公司,第二是多给自己“找师傅”。

 

在代静看来,国际“四大”和大企业的优势是高平台的系统培训和实践机会才能培养财务所需要的专业素养。换言之,公司的好坏对财务发展的影响较其他行业可能更明显。

 

代静认为,财务应该多留意企业内部其他的专业人士。她以自身企业为例,财务团队有机会接触财务软件供应商、律所和金融机构的从业者。尤其当企业处于上市阶段,与这些外部专家的合作经验非常宝贵。

 

跳槽,财务最容易“挂科”的必修课?

 

前金融科技上市公司财务总经理陈熙认为,财务人步入35岁之后,其工作涉猎的广度会比工作年限更重要。

 

过去,她也曾经接待过许多前来应聘的财务经理,其中出身甚至不乏中兴、华为等名企。虽然对方有着极佳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术,但很遗憾与公司职位不太匹配。因为常年专精在某个细分领域,他们再难以胜任某些综合性质的岗位。

 

陈熙的建议是,如果有机会财务人一定要在所在企业多轮岗。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跳槽的容错率才会尽可能小。

 

同时,她提出,财务人在从业大约15年之后,可能很少会用传统投简历的方式寻求工作。在行业中积累人脉,为内推和转介绍等途径做铺垫是很必要的。

 

CGP首席财务官兼首席运营官肖欣亮则指出,财务人员想通过猎头等方式实现职业转变或突破恐怕比较难。作为一家全球知名的猎头公司高管,肖欣亮坦言:“猎头行业讲求‘最佳匹配’,将面试者的工作经验和行业背景和客户需求快速匹配。这样猎头的成功率才会最高。”这意味着猎头往往习惯根据求职者现有的条件匹配雇主,而开拓自身职业广度还靠求职者自己。

 

同时,他指出,一些求职者在面对跳槽时相对“随意”的态度——比如,单纯根据薪资选择下家,或是哪家公司先发offer就去哪家,都反映出在长期目标上的规划缺失。

 

肖欣亮以自身为例,在过去择业中,他从没选择过薪资最高的那份工作。在他看来,求职者的技能和企业的需求匹配度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岗位是否能给到自己更大的价值施展空间,才是求职者要考虑的首要问题。

 

国内芯片龙头紫光展锐CFO杨芙为团队打造了非常完善的内部晋升、轮岗和职业旅途规划体系。她指出,即便员工并没有通过晋升渠道获得理想结果,但公司也希望通过帮助员工做职业发展规划,让大家看清自己的技能和经验在市场上匹配的价值。

 

证书与学历,硬通货还是拼内卷?

 

硅谷投资人吴军谈道:“人类进化到现在,一直在劳动,但是现在很多人大学一毕业就希望一辈子不劳动。你会发现有这种想法的人,这一辈子的事业是很难成功的。”

 

相比其他行业,财务的一大特殊就在于“继续教育”。可以说这是个天然需要终身学习的行业。

 

美企500强卡博特亚太区CFO费逸洲分享到,自己在从业的前10年几乎拿下了主要的多张财务证书,同时他非常建议年轻的财务尽可能多持证。进而他谈到,进入职业生涯的成熟期,在现岗位上有了一定管理和业务经验,再去考虑通过MBA巩固学历硬件。

 

康师傅控股方便面事业部财务总监吴卫国,在上世纪90年代末的从业早期则选择走在一线稳扎稳打的路线。

 

2014年,吴卫国随着公司总部迁居上海,一次性考取上海财经大学MBA,并取得CMA、高级会计师和高级管理会计师等多项证书。

 

丰富的业财经验加上MBA和证书加持,使得他得以接触到优秀的同行圈层。在吴卫国看来,财务从学校毕业绝不意味着学习的终结。相反,出校门仅仅是学习的开始。在工作中实践出的业务知识和在书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该齐头并进。

 

郑馨来自一家国内民营500强,任财务中心副总经理。她介绍道,自己同样是在工作近16年后考取南开大学MBA

 

彼时,她已经在一家德资企业工作7年,从最基础的出纳一路升迁到财务经理,但由于未来更想转型到企业经营管理,进阶学位成为了她下一阶段的目标。尔后这个决定也的确为她之后的道路添加了不少助力。

 

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CFO邓浩然则从招聘者的视角给出了一个新颖的观点:“我招聘从来不会把一纸证书和真实能力等价”,他如是说,“我更看重考证背后所体现出的自制力和自驱力。”

 

云天励飞的每位财务都有个额外福利,每考出某个一定难度的证书,都会相应得到一笔邓总个人给颁发的奖学金,并且在晋升中得到优先考虑。

 

从诸多成功的财务管理者身上,我们观察到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永远没有停止过学习的步伐——一纸证书或学历,都只代表一个阶段性结果。许多财务高管即便工作了20多年,仍在坚持学习。

 

费逸洲回忆说,即便在卡博特中国区财务总监的位置上工作多年,上级对他的财务专业度非常满意,但他认为自己的业务知识还不是最好的。

 

在产品线或投资线做财务,跟业务有很多交叉。以纯财务的思维很难把这类工作做好,因此对业务的熟稔在后期更显重要。

 

邓浩然则提到,作为科技型企业,财务人员也要持续不断了解行业相关知识才做得好财务。比如在退税或申请补贴等场景中,财务都必须对研发和产品等技术层面的事务有一定认知,才能通过税务和审计等外部验收。

 

事业稳定期,定要堤防“温水煮青蛙”

 

有些财务人的进入事业成熟稳定期,虽然工作已轻车熟路,但总隐隐约约感到一层发展的天花板。

 

包云洁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比喻:“财务经常讲‘边际效益’,人要是老待在同一岗位,每一份付出相应的收获,最后都会边际递减”,包云洁谈道,“只有被置于几乎陌生的环境下,人的潜能才谈得上被开发”。

 

曾作为欧莱雅资历最老的财务BP,她在这条道路上的第10个年头,毅然决定转岗到此前并不熟悉的生产端担任财务总监。

 

她回忆说,自己虽然已经在营销端财务极富经验,但对工厂生产却不甚了解。想要扩充自身技能库,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做一做这个岗位。正是由于从不甘于在熟悉领域停留,包云洁打造了非常广博的能力圈。

 

张雷廷也是一位职业后期找到转型方向的财务人。2017年,时任公司事业部副总的张雷廷接触到精益生产的概念,发现其中许多理念与财务管理不谋而合,非常锻炼财务人的眼界和思维。

 

在学习精益生产后,张雷廷已经不再单纯是财务专家,生产管理知识亦成为他一道核心竞争力的强劲护城河。

来源:CFO之家

(责任编辑:韩福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