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职场论坛】“无人会计”还远吗
2022-12-16 16:44  来源:中国会计报12月16日16版   作者:本报记者 陈奕冰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会计核算等基础性工作正在逐步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也让“无人会计”的出现成为可能。对于会计人来说,原本稳固的“铁饭碗”将不再牢固。一时间,这一话题引起业界热议,有人说,“无人会计”时代要来了。

 

“无人”征兆已显露

 

在全国高端会计人才、重庆华西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姚太明看来,传统会计中的大部分场景已经实现无人化。随着“大智移云物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由最初以光学字符识别(OCR)和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技术为基础的单点切入,转为以云计算和财务共享中心为载体的多点聚合应用,并持续在费用报销、金融、产业链等领域渗透和集成,传统会计的大部分工作已经可以借助软件来完成。这些工作包括但不限于费用报销、销售和采购的合同管理与结算、会计核算(从ERP系统导入数据完成凭证填制、审核、记账、结账、报表生成等)、进项税和银行余额调节表的自动批量勾对、自动纳税申报、与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协同对账开票收付款等。标准化、重复性高的会计工作,通过RPA联结不同系统和上云,基本完成了从线下转为线上的跨区域空间、跨组织部门的软件自动实时处理。从这个角度来看,“无人会计”其实就是以RPA为代表的数字助理在代替人处理会计事务。

 

全国高端会计人才、供职于中国农业银行的李恒则认为,“无人会计”是人工智能(AI)技术在会计应用方面的通俗提法,反映了传统会计向数字化会计转型的趋势。

 

“纵观现代会计实践演变趋势,在经历财务电算化、财务信息化革新后,当下已步入大数据、自动化、区块链等技术渗透融合的数字会计时代。通过推进人机协作,不断扩大、延伸和替代人类实践在财会领域的活动。若将“无人会计”放在更为宏大的叙事视角来看,就是将碳基生物活动产生的经济事项由传统会计记载方式转为由硅基智能系统对信息进行存储、运算、解析和应用,以替代昂贵的碳基生物活动信息成本的过程,最终将指引社会经济业态向前发展。” 李恒说。

 

“从会计的角度来看,‘无人会计’是传统会计与新技术叠加的结果,是人机结合的结果。常规的会计工作无论是基于规则的RPA,还是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自助运行,系统的前期设计、上线都需要人的参与,上线后的RPA运行规则维护、借助运维工具对系统运行状况进行监测等也需要人工辅助。”姚太明表示,“无人会计”只是人机协作的结果而不是事实,自动化流程同样离不开人的支持,而且更需要既懂会计又懂信息系统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机遇与风险并存

 

姚太明认为,“无人会计”将是一个渐进过程。数字化通过RPA和云计算切入会计领域,在会计记录、合同管理、资金收支、合规、税务管理等传统会计领域不断横向扩展,并在部分行业、企业大规模推广和应用,这表明数字技术在会计中的应用,不是一个应用行业(或具体功能)运动式的席卷,而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行业、同一行业不同规模和性质的企业中逐渐推进的过程。

 

“因此,未来几年,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新型技术被应用于会计领域,并由沿海城市向中西部城市、由大企业向中小企业不断转移和渗透,留给会计人员调整和适应的时间已不多。” 姚太明说。

 

姚太明进一步表示,数字经济能否成为撬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支点,需要有数据治理、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制度硬约束,更需要日常社会风俗和伦理道德的羁绊。任何技术的应用都离不开相应的政治、经济、社会土壤。因此,新技术与政治、经济、社会是协同共生关系,在相互促进和制约中不断迭代升级。此外,会计是全球经贸活动的商业语言,“无人会计”即便在技术上可行,要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从准则层面而言也将是一个漫长过程。

 

李恒则认为,虽然技术驱动创新逐步推动会计流程的自动化,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将会计人员从繁重的基础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交易成本。但“无人会计”也带来了一系列数据安全和隐私问题,监管如何追上技术进步存在未知风险。

 

他举例说,在金融监管领域,通过实施巴塞尔协议,全球银行业面临强监管压力,而对于创新金融科技企业却存在显著监管鸿沟。国外学者研究发现,仅借助于财务智能化的简单应用,处理会计信息输入、信贷评估和贷后管理等任务,每年可为大型银行节省数十万个员工工时,但人工智能是一项存在风险的新兴技术,存在责任主体和法律主体风险。

 

“当下,人工智能虽日新月异,但仍存在技术黑箱、算法歧视和考核机械化等问题。” 李恒补充道,人工智能对会计框架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职业“结构性坍塌”和人工智能“技术替代”风险。虽然人工智能技术有效降低了会计信息熵,但同时对会计计量的公允性、确切性、透明性造成损害,产生会计职业替代、人工智能侵害、人工智能下会计责任主体不清等问题。

 

在适应中谋求出路

 

“无人会计”时代会计人员将被淘汰?对此,姚太明表示,随着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会计领域的推广应用,会计人员因适应能力不同将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适应能力强的员工会在积极学习、转型的过程中获得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适应能力弱的员工若停滞不前,原有工作将逐渐被数字化技术取代,从而面临职业危机。因此,他建议,会计人员可以借鉴“企业业务能力是思维模式、数字化技术、企业实践三要素之和”的思路,让自己适应数字化时代会计职业的变迁。

 

在思维模式层面,准确理解数字化时代对会计人员的新要求。尽管会计人员可能无法掌握新时代对会计技能要求的“全景图”,但只要在日常工作中充分理解并努力适应新要求,就能够在自我变革的过程中拥抱变化;在业务实践层面,以业财融合为抓手,将“无人会计”视为“人”的延伸而不是终结,放手让机器替代原有基础性工作,积极转型深入业务一线,在业财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数字技能;在数字化技术层面,不断学习数字化知识,用新技能重新武装自己,适应数字化对会计的新要求,勇于进行数字技术解决业务问题的探索,“眼里要有问题,脑中要有思考,脚上要有行动”。

 

在李恒看来,面对各式各样新型技术的冲击,会计人员保持乐观、开放、敏捷、灵活的思维至关重要。会计人员要改变社会对其旧有的刻板、僵化形象,从“做事”“叙事”两个方面着手,持续进行知识更新,同时,转变角色,从“账房先生”转变为“总参谋长”,培养叙事能力,通过“叙事”影响企业决策过程,为企业科学性、前瞻性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李恒认为,一方面,会计人员要接受新时代变革,克服短期职业衰退焦虑。技术创新作为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重要变量,对社会生产力整体提升是正效应。会计人员应积极拥抱技术、拥抱未来,对于乐于改变、善于学习的人来说,机器“吃人”不会上演,“无人会计”往往会产生更多正向效果。

 

另一方面,会计人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方可拨云见日,对未来趋势保持敏锐性。“无人会计”的出现并非替代会计行业,而是运用新技术改造会计行业,实现业财融合,真正实现从核算场景向业务场景的会计信息拓展,从以机构会计为主体向分部会计主体的信息转变,从按满足信息披露为主的公认会计准则使用向满足特定定向需求主体的拓展,最终实现从静态的事后信息向实时的动态信息、未来的预计信息拓展。

 

“从这个意义上去思考如何重塑新型会计的职业能力,思考在今后‘脑机’接口、‘人机’协同框架下如何重新设计会计工作流程,塑造数据分析师、算法审计师、智能财务决策师等未来新型会计角色是‘无人会计’时代会计人员谋求出路的必然路径。” 李恒说。

 

(责任编辑: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