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数字化转型六大困境+原因剖析+典型事件(上)
2022-10-12 09:31  来源:  作者:

一、转型价值目标不清晰价值效益不易显现

 

问题表现

 

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体现,肩负着强国建设的重大使命,数字化转型价值效益不仅体现在生产运营优化上,更体现在产品服务创新和新赛道布局上。目前,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主要聚焦在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提质降本增效,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目标定位与国有企业承担的重大使命间存在差距。近七成国有企业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战略重要性,制定了数字化转型相关战略,但是对转型战略定位和目标的制定相对比较保守,数字化转型对于国有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变革的引领地位尚未确立。

 

研究表明,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定位和目标的制定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第一,战略地位不高,大多数的国有企业尚未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第二,前瞻布局缺失,近半数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聚焦于提升业务的规范性和运行效率,仅有极少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聚焦于加速产品和服务创新,培育数字业务,打造数字企业;第三,价值效益不明显,目前研究显示,达到领域级及以上的国有企业综合效益比其他国有企业高约一成,达到平台级及以上的国有企业比其他国有企业综合效益高出一半以上,但仅有较少的国有企业达到领域级,几乎没有国有企业达到平台级。

 

原因剖析

 

1.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创新工作,也是长期、持续的试错过程,企业需要有一套科学、系统的方法体系,指导其制定转型目标、路径,尽可能减少试错成本,但当前既无成熟方法论作为指导,又很难找到成熟的案例作为参考。

 

2.数字化转型资金投入大、持续时间长,企业普遍缺乏清晰的战略目标、实践路径和实施步骤,更多还是集中在如何引入先进信息系统,没有从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系统性谋划,企业内部尤其是高层管理者之间难以达成共识。

 

3.数据表明,当数字化实现跨环节、跨领域集成,价值效益才能充分发挥,产生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价值效益呈现指数级增长,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数字化转型仍处在向综合集成跨越阶段,价值效益尚未显现,影响了国有企业转型的信心。

 

典型事件

 

某制造企业在推动建设业务中台,期望学习互联网公司的做法,建立起“小前端”、“大中台”的模式,加快响应市场需求。但项目负责人把领导决策执行当成目标,设定具体目标均为平台建设目标,照搬互联网公司的做法,未梳理清楚中台对于该企业的战略价值、战略导向和战略目标,也没有具体明确的业务场景和价值点,导致中台建设与企业实际商业逻辑脱节,最终企业实施1年的项目失败。

 

二、现有数字化模式难以响应日益不确定的发展要求

 

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国际国内竞争环境日益复杂严峻,市场竞争不确定性显著增加,然而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的数字化推进工作是围绕现有业务架构展开,聚焦固有和优化现有业务体系和业务流程,当前数字化模式无法有效支持业务模式创新和跨组织协作创新,尚未形成以数字能力沉淀和按需调用赋能业务轻量化、协同化的发展模式,难以响应日益不确定的发展要求。

 

研究表明,当前国有企业的业务模式创新和跨组织协作创新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业务柔性化不足,只有极少的企业具有用户响应柔性、供应链柔性和生产柔性;第二,数字能力共享不足,很少的国有企业能实现业务基础资源和能力的模块化、平台化部署,供企业动态调用和配置。

 

原因剖析

 

1.受长期按照规模经济专业化分工发展模式的影响,企业内部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专业壁垒高筑,对于资源共建共享、跨部门协同协作等开放意识不足,原有利益格局和权力体系较难打破。     

 

2.企业数字化推进多以“技术导向”、“业务导向”为主,前期推进信息化过程中使用大量套装软件,并主要依靠外部供应商进行系统实施,使得企业无法形成知识沉淀与迭代创新,也无法有效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全价值链的贯通。

 

3.目前企业整个团队的业务知识结构、组织能力、业务逻辑主要以企业现有的传统业务架构为主,企业缺乏足够的新模式和数字业务运营经验,难以实现新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的突破。

 

典型事件

 

Gartner公司于2019年提出企业业务能力(enterprise business capability,EBC)概念,通过中台构建企业数字化能力引擎,并预测“到2023年,将有40%的大型企业使用EBC战略”,未来将从“ERP”走向“EBC”。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于2019年建立“供应网络的数字能力模型(DCM),通过调整传统的筒仓式为协同式工作方式,并且利用数字能力以及建立综合供应网络的数据来提高组织的智能化程度。

 

三、数据要素驱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问题表现

 

数据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驱动要素,能够打破传统要素有限供给对增长的制约,不断催化和转化传统生产要素。但目前国有企业现场数据采集率不高,不同业务条线间存在数据壁垒、数据开发利用水平和能力不足,数据要素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数据采集不全面,只有很少数企业能够实现在线自动采集并上传的现场数据;第二,数据共享不足,仅有较少的国有企业实现了产品、物料、资产、组织、供应商、客户等数据的企业级标准化;仅有很少数的国有企业建立企业级数据交换平台,实现全企业多源异构数据的在线交换和集成共享;第三,数据开发利用不充分,一半左右的国有企业仅开展了简单报表应用,超过一半的企业尚未开展专门数字化建模。

 

原因剖析

 

1.传统自动化设备的局限性:一方面我国生产装备种类繁多,不同厂家不同类型设备的通信接口与功能参数各不相同,缺乏统一标准;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很多高端装备多是从国外进口,而这些进口设备的数据接口和数据格式有自己的标准,封闭性比较强, 种种问题导致数据难以标准化、规模化、低成本向其它系统进行传递。

 

2.国有企业数据安全的敏感性:国有企业涉及国防、铁路、能源、电信、公用事业等领域,其数据涉及国家安全,近年来国家层面不断加大对数据安全的监管力度,对从很多国有企业数据安全成为了企业运营的“红线”,如何在满足数据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开放和应用,是每个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3.国有企业数据治理的复杂性:国有企业的主责主业与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国家安全等紧密相连,数据的关联方交叉复杂,数据权属不清晰,从而增加了数据共享和开发利用的难度。

 

典型事件

 

某环保类国有企业担任流域生态保护工作,其运营需要获取气象、水利、工业和居民用水等数据,通过数据建模可为其开展智慧调度、污水处理等提供决策支持,但是由于相关数据涉及多区域、多部门、多机构,出于各自职责考虑,很难达成统一的数据交换共享机制,严重制约了数据的开发利用水平。

来源:智能制造IMS

(责任编辑:韩福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