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要求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统一大市场(integrated market)”是经济全球化演进的产物,有助于促进市场功能的发挥。我国早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就提出,要加快市场体系培育,尽快形成全国统一的开放市场体系。当前,面对“百年变局、世纪疫情”,我国的海外市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使我们必须重视国内大市场的建设。事实上,“双循环”战略的关键点也在于“内循环”,这是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前提。从高质量对内开放入手,加快建设全国性的“统一大市场”,积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市场主体的效率与效益,是我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国际化的“统一大市场”对于促进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开展、要素流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等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全球化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反全球化力量的积累会出现逆全球化的危机。从全球经济规则走向看,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使各种区域性规则不断兴起,呈现出丛林化的倾向。以CPTP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为代表的制度规则就是丛林化的产物。“逆全球化”要求我们积极地处理已经或者将要形成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针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所采取的改革策略,释放出的是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它对于提振消费、打通内循环等至关重要。2021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44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第一贸易大国。因此,加快建设统一的国内大市场,有助于调动各级经济主体宏观、中观与微观的成本管理意识,以权变性的思维重塑相关规则或路径,促进新情境下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全国统一大市场情境下的成本管理特征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破立并举。无论从宏观、中观还是微观视角考察,“统一大市场”对成本管理都会产生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一是全国统一大市场情境下的成本管理框架。“成本”范畴十分宽泛。除了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其他学科也广泛应用。本文拟从宏观、中观与微观结合的视角考察成本管理,即结合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目标需求,透过宏观与中观的产业政策等向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传达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与精神内容。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下的成本管理思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渐式微,国内大市场正在茁壮成长,使我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全国统一大市场下的成本管理框架结构。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情境下的成本管理框架结构,可以从内外两个不同视角加以展开。对外的成本管理主要着眼于宏观视角。从对内的成本管理来看,结合行业或产业视角传递宏观层面对降低企业成本的政策与制度安排,体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内在规律。中观层面体现的主要是行业视角的成本管理,以及产业集群区域的成本政策或方针。微观企业的成本管理离不开行业或产业集群区域的政策规范,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高度的紧密性。
二是全国统一大市场情境下的成本管理重点。结合统一大市场下的价格竞争及各区域资源差异性的成本管理特征等,需要厘清并规范对内与对外的成本管理边界。亦即,“成本管理”不仅具有微观属性,也包含宏观与中观的属性。当前,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本管理工作。
由此可见,基于全国统一大市场情境下的成本管理是一项宏观、中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系统工程,政府管理当局与市场主体必须相互配合,共同推进并解决实践中的各项成本管理问题。
全国统一大市场下的成本管理发展趋势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我国经济迎战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的重要手段。要发挥我国市场主体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提升我国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一是宏观层面的政策措施:成本管理的视角。无论是有效利用全球要素还是市场资源,通过国内统一大市场联通国际大市场是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维护我国市场主体经济利益的重要方式。
二是微观层面的制度安排:成本管理趋势展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在“统一”上下功夫。即:统一标准、统一规则、统一接口,让微观层面的市场主体在哪里都能享受到相同的制度供给,从而实现实体经济降成本的目的。
来源:财会月刊 作者:冯圆
(责任编辑:韩福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