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财务业务伙伴(BP)是目前财务BP同事们工作的盲区和难点。本文观点截取于研发财务群讨论,与更多同行分享讨论。仅供参考!
财务的梦魇:研究阶段预算
在研发的过程中,往往包含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研究,第二个阶段是开发。
研究部分的预算对于财务来说是最混沌不清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研究部门的科学家好像是一个盲盒:要干什么不知道,要去哪儿说不清,能产出什么不清楚,还要给他们提供宽松的环境:想躺就躺,想吃就吃,身边就有黑板。还每天如吞金兽般地吞金。这样的一个神奇的部门,可能天生就是财务同事的梦魇吧。
对这样的部门财务到底要怎么管?
有一位研发财务负责人说:管法非常简单,就管控人工成本。因为在研究阶段,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她提到了两点:第一,只招最顶级的人。也就是说,企业可以花最高的价钱去招世界上这个领域最顶级的科学家,然后给他2年时间不闻不问他的产出。但是不能花同样的钱招100个大学毕业生。那对企业几乎毫无意义。第二,必须是公司目标在先,招人在后。要先问公司有多少个研发项目,涉及多少个子领域或者赛道。如果一个创始人针对研究阶段,谈了好几个领域,几十个项目,那这家公司肯定是研究不出什么的。就算世界顶级的公司,也只有非常小的拳头产品。他们往往有清晰的愿景和使命来明晰他们研究和开发的领域和范围,企业一般在这个领域中世界前十的科学家圈子里筛选人才,找领军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出有意义的研究产品。
招人,必须和公司规划的方向一致。方向明晰了,大佬进来了,企业就看到曙光了。
人员编制预算
研发的人员预算,也是大大困扰财务同事的一项工作。
在销售领域,未来卖多少亿元,加几个人是相对比较明晰的。销售按照领域划分,比如,做神经领域的某种药品,业内会有一些对标。比如,一个销售同事,可以做300万元的销售额,这就是人均单产。那如果要做30亿元的销售额,企业可能就需要1000人的销售团队。
但是在研发领域,似乎很难有这样的对应关系。因为有时候10人的小团队,研发出了一个爆品,销售额就可达数十亿元,也有可能几百人的大团队却颗粒无收。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人员到底是多少,财务要如何配置?
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研发活动的基础动因上来。是什么决定了人员的需求?
以销售为例,一个医药的销售同事,他一天的精力,可能只能跑几位客户就已经满负荷了。那么这几位客户的销售总额,就成了这个同事销售额的天花板。
那研发呢?有专家指出,研究团队不通过零基预算的方式,而是通过公司历史的人员,进行有序增长。
开发团队就不太一样了。在开发过程中,有许多工作也是很耗体力耗人员的。比如,医疗器械的开发,在不同临床期可能需要开发团队的医学同事跟台手术,确保产品正确地被使用,并有效观察临床效果。那一位同事一个月全国飞,可能只能跟15台手术。这个时候,临床入组的患者数(有的产品可能是150人,有的产品可能上千人),就是增加人员的主要动因。
研究阶段往往包含不确定性强的工作,不确定性越高,对认知等综合能力要求越高,越是依赖大佬而非数量。这时候企业要做的是让工作环境更轻松,减少会议,让同事更深度地工作,更高效地产出。
许多开发阶段的工作是确定性强的,这就需要快速推进,在合理范围内最大可能堆人堆量,比对手早上市一个月,可能最终的销售格局就是另一番天下。同时,要合理分配外包,对内强化工时管理,做好工时系统记录,工时利用率分析,大幅提升开发阶段人员的工作饱和度。
费用管理
研发领域的费用管理,与销售的费用管理相比,难度大了不止一倍。
过往,在我同时管理销售和研发财务BP团队的时候,研发BP下属经常在费用管理一项被打0分。实际情况是这样的:某部门,一季度预算按项目申报后是1000万元,结果一季度实际使用200万元。二季度预算900万元,实际使用400万元。三季度预算500万元,前面项目累积结果使用了1200万元。
这样的管理,从财务角度来说,是费用管理的失控。但本质上是研发本身工作节奏的失控。
遇到这个问题之后,我的研发BP下属找到我,和我商量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把一二季度费用完成率低的几个原因梳理了一下:
研发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同事没有任何概率计算动作。也就是说,无论发生可能性多少,我都先全部写上,无论费用发生的概率是5%还是100%。这个时候,势必导致研发总体预算大幅高估的情况。研发预算没有跟踪机制,研发同事并不知道已经发生了多少,还没发生多少,还有研发费用被记录的财务条件等。研发部门的工作节奏混乱,缺乏项目管理和跟踪机制。
针对这几个问题,我们首先找到了该部门的一把手,和她谈谈现在问题的严峻性。老板非常重视,我们决定由她部门的骨干牵头,财务BP协助,共同来有效管理研发项目的预算工作,尽量让研发费用与预算偏差低于30%。
具体的实施方法是这样的:
一是每个月末,由研发部门预算负责人形成预算细节表:对每一个项目下一个月的项目进度、财务费用进度、付款进度进行详细地沟通,明确记录到周,一共有258条项目。
二是每个月末,由财务BP协助对此表格中的费用进行预算编制。预算过程中,不同项目按概率计算预算。例如A类项目按50%计入总预算,B类按100%等。
三是每周二,财务BP发送费用分析表:详细分析费用实际支出明晰和差异给研发负责人和研发预算负责人。大家逐级核对为什么延迟了,哪些工作需要快速跟进等。
四是每月第三周,由研发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共同开会,对本月实际达成做精准预估,保证项目进度的达成,和财务费用的达成。
五是每个月结账后的第三天,由财务出最终的上月结账表,汇总差异,明晰原因,持续改进。
就这样操作了2个季度,奇迹发生了:原来费用实际达成率仅仅为百分之三四十的研发部门,竟然达成率高达95%。研发和财务似乎都掌握了控制研发节奏的法门,甚至研发同事对财务入账标准也了如指掌。
最重要的是,经过这项管理之后,国内研发部门的实际项目推进速度,比原来提高30%,甚至在世界各团队排名中进入了前三名。
由此可见,研发费用的管理,不仅仅是要管住费用,更是要管住节奏,管住进度,提高管理的可见性、可及性。研发的费用,绝对不是越省越好,而是产出越大,性价比越高越好。
资本化还是费用化
在研发费用预算过程当中,还有一个实操难题,就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的问题。
根据会计准则,开发阶段是允许资本化的。资本化之后,费用计入无形资产,并在未来年份摊销。
这对预算也提出了无限的挑战。假如一年的研发投入是100亿元,如果全部费用化,那就是100亿元全部计入公司利润表。如果是激进的资本化,当年可能只有50亿元进入利润表。这对公司利润表来说,就是玩一个心跳。
企业假如累积了10年,每年50亿元的资本化无形资产,那就有500亿元的无形资产,非常容易发生资产减值损失。万一有一年资产减值损失250亿元,那就埋下了一颗巨雷,随时都有可能把利润表和股价带入万劫不复之地。
这个时候,研发预算到底要不要资本化,如何预测资本化多少钱,成了摆在CFO面前的一道难题。关于这个问题,许多CFO表示,他们是全部费用化的。最主要的考虑是IPO上市的时候,资本化可能会带来大量的问询,包括美国准则不适用等问题,另外对未来利润是一个巨大的雷区。因此他们不愿趟雷。
还有一些专家表示,他们区分资本化和费用化。但是他们有3个主要的考虑点:
第一,资本化的金额要控制,结合项目概率和实际可能确认的金额、审计师的重要性水平、对未来税收加计扣除的时间价值影响等因子,合理控制金额。
第二,在预算中建立研发费用化和摊销计入生产成本的联动机制。研发费用财务记录了,工厂财务也要跟上,避免一笔费用凭空不见了的情况。
第三,在预算中放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充分考虑可能的资产减值损失。
坦率说,这样的工作是相当繁复的,对于非重大金额的研发预算,不建议进行如此繁复的操作,让预算更轻更简单。
研发财务考核KPI
研发财务自身团队的考核KPI有哪些?以汽车行业为例,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研发工时费率的优化,从研发成本以及研发有效工时两方面着手。
二是项目研发费用的管控,实际花费与预算之间差异不超过10%。
三是研发费用月结,预算等财务工作保证质量按时完成。
四是项目期间的客户付款和逾期款跟进,目标根据实际情况设置。
五是行业前三项目的每月重点跟进,除财务指标外还要把控项目风险,避免减值。
六是产品线新业务的报价审核,合同评审。
七是研发加计扣除、审计、政府补贴等工作的准备和支持。
来源:悦财微信公众号 作者:冯月思
(责任编辑:韩福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