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职场漫谈】“去职业化”提升会计竞争力
2022-06-24 20:37  来源:中国会计报6月24日16版   作者:张陈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环境不断变化,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会计人员需要在“去职业化”的状态下提升会计职业竞争力。

 

认知

 

会计是一种职业,会计人员需要掌握专业的技术和技能。

 

会计具备职业化的条件,即发展成为一种专业标准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固化状态,这不仅取决于优良的法治环境、社会公众的高度认同、信息技术的支持、充足的人才储备,而且取决于会计在工作流程、技能方法和职业形象等方面的固化现象,实现了工作状态、工作行为的标准化。相关法律法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亦会对企业会计进行约束和规范。

 

意义

 

“去职业化”概念的提出是在现代社会,更多体现在图书管理员上。“去职业化”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职场上会出现越来越多“多面手”。例如,掌握会计信息化知识的人才既可以当计算机老师,也可以当会计老师,还能从事会计行业的工作。这种现象可以被称之为“去职业化”。

 

在当今经济背景下,“去职业化”是企事业发展和会计人员成长的必由之路。

 

随着信息化、国际化的逐步深入,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企业之间的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业务量逐渐增加,因此,其利益相关者会对会计人员提出更高要求。

 

新时代的会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需要改变传统的知识结构,掌握计算机知识,尽可能多地参与企业业务活动、了解企业的业务。

 

新时代对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环境以及企业的业务一旦发生变化,原会计准则不再适用时,国家会不断更正企业会计准则,做出新的解释,以适应新的经济业务。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要求会计人员了解国际会计惯例和相关行业的国际会计处理方式,并有一定的外语基础。

 

策略

 

会计人员需加强自身学习,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以应对新时代提出的高要求。

 

我国原有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得到补充完善,如金融资产的分类、长期股权投资的计量方法等,需要会计人员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摒弃不适用的准则,学习并应用新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了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和企业管理制度。

 

会计人员要达到国际化的要求,在学好外语的前提下,还需了解国际上的会计惯例做法,了解国际相关行业的会计处理方式,分析国内外会计处理的异同、优缺点以及处理方法不同的原因。

 

不懂业务的会计不是好会计。当今社会需要业财融合的复合型人才,仅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远远不够。对业务缺乏了解,无法将财务与业务部门的工作联系在一起,无法为企业决策提供很好的数据支撑。

 

而既懂业务又懂财务的复合型人才能够根据业务选择更能反映经济实质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提供更加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能够确保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提高生产效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成本以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

 

会计人员需要“去职业化”,不仅需要掌握财务知识,而且需要深入业务,为其提供相关性更高的财务信息,参与业务预算、业务实施核算和分析控制,提高企业管理的效率。

 

会计人员需要熟练掌握会计软件、应用计算机网络,提升会计职业竞争力。

 

当然,提升会计职业竞争力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既需要财务人员主动提升自身能力,也需要高校“信息技术+会计”的人才培养计划。

 

培训教育尤其高校教育是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通过“信息技术+会计”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是顺应智能云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通过补充完善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一批懂技术、懂财务的复合型人才,有利于会计职业竞争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重庆理工大学会计学院)

 

(责任编辑:高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