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APP
《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2021—2025年)》系列报道之二——打造信息网络生态
2021-05-14 00:00  来源:中国会计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进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近日印发《注册会计师行业信息化建设规划(2021—2025年)》(下称《信息化规划》)。《信息化规划》提出,行业信息化未来五年建设目标为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其中,作为“四化”之一的网络化,是指促进行业管理信息系统、注协机关协同办公系统、会计师事务所信息系统、相关监管部门信息系统之间互联,以及与国务院“互联网+监管”和“信用中国”等社会诚信平台的互通,形成行业信息系统的网络化生态。
    拓宽网络应用维度
    《信息化规划》提出“标准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实现行业数字化转型、基本实现网络强注会目标”是行业信息化2035年远景目标,这为行业信息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与路线图。
    对此,北京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丁霞表示,网络是信息流动的载体及实现方法,网络化是实现行业数字化转型及行业数字化治理的基础因素与必要条件,通过网络化可以将行业内分散的数据及信息单元进行有效连接,打通信息孤岛,形成行业大数据资源,进而切实发挥数据分析、数据协同的作用。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行业信息化委员会委员、苏州众勤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张苏认为,网络化的核心是“内联外通”。内联包含行业内相关主题的数据连接到业务互联,外通包含行业与国家、社会的数据与业务间的互联互通。
    他进一步表示,“内连外通”需要围绕业务发展的根本予以展开。在围绕行业专业化高质量发展的总体目标下,需要从业务发展方面考虑全行业有哪些要素数据需要连接,有哪些业务流程需要打通,有哪些环节可以更广泛地参与社会网络化进程以提升价值创造。业务需求将影响网络化的技术架构。
    “网络化目标的实施会对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丁霞介绍,通过行业管理信息系统、注协机关协同办公系统、会计师事务所信息系统建设,可以进一步提高行业管理与服务的精细化程度。通过大数据监管可以实现行业监管协同,通过网络化可以加快实现函证、存货监盘等重要审计程序、审计证据的电子化、数字化进程,将大幅提高审计质量与审计效率。此外,会计师事务所与客户通过网络化可以建立更加紧密的服务关系。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但目前行业信息化建设依然面临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信息化规划》以问题为导向,找到当前信息化建设存在的短板问题,并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措施。
    “例如,针对地方协会与会计师事务所之间办公与业务往来缺少信息化平台支撑的情况,《信息化规划》提出重点推动审计报告统一编码、行业党建、综合评价、会员任职资格检查等业务领域系统建设的相关措施。”丁霞说,针对当前执业风险加剧、社会舆论对行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问题,《信息化规划》提出推动构建注册会计师执业监测系统,为落实行业重大舆情风险应对机制、统筹处理财务造假、审计失败、重大审计风险提示等相关工作提供平台支撑的措施。
    另外,《信息化规划》提出“加快信息化基础研究与建设、全面提高数据支撑服务能力、深入推进行业管理服务与协会办公信息化建设、大力加强会计师事务所信息化建设”等4个方面具体工作任务,不同单位和机构应做好相关落实工作,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重点以及难点任务的落地实施。
    “地方协会可以在本地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起到统筹领导与宣传推动作用,同时,要切实发挥信息化委员会的战略引领与技术指导作用。”丁霞表示。
    她认为,可以重点加强信息化建设在人才、组织、资金方面的投入与保障措施。对处于不同信息化发展阶段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分类推进,建立事务所信息化建设一把手责任制,组建行业信息化联络员工作队伍,搭建信息化建设交流平台,培育信息化专业人才。
    张苏表示,大型事务所的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此前以大企业为蓝本而积累不少成功经验。但是,有别于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的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将是一大难点。组织管理、岗位授权管理,特别是业务管理网络化,不能简单地“抄大所作业”。从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角度看,并无大小高低之分。数字化转型更侧重于通过价值发现,价值链重整创新业务模式。
    他认为,中小型事务所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化需要探索一种经济而高效的新模式。这一新模式应该以项目管理为核心构建一个即需即用的“通用框架”SaaS平台,技术架构To C和业务架构To B的一体化集成。平台面向各类鉴证和非鉴证业务的项目管理需要,将项目组队、专业分解、任务分配、事务排程、日志工时管理、可视化看板、作业协同、组合工具包、外部交互、即时通信、电子档案管理、知识管理、经验分享等一体化集成,并以SaaS模式部署在现有的互联网上,在应用过程中培育“通用框架”专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