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回应社会各界对审计质量的关切,指导会计师事务所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能力,提升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近日拟订(修订)《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准则第5101号——业务质量管理》《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准则第5102号——项目质量复核》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对财务报表审计实施的质量管理》等3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相关准则(下称“质量管理准则”),由财政部批准发布。
业内专家表示,准则的出台,对构建适应中国国情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管理体系,尤其是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管理能力意义重大。
保障执业质量 服务公众利益
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指出,“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服务,是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第一生命线,是会计师事务所生存发展和树立市场信誉的基础。”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新准则顺应经济社会及信息技术发展对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注重将国际准则的先进成果与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执业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质量管理能力,保障执业质量,维护公众利益。
信永中和执行事务合伙人、审计业务全国负责人谭小青在接受《中国会计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新证券法的实施、注册制的推出,现在整个资本市场对高质量的审计服务的呼声很强烈,要求也很高。最近两年行业出现的会计造假事件让社会公众对行业的信任大打折扣。所以,新准则出台有力回应社会对高质量审计的关切。
在此次质量准则的修订中,中注协坚持以维护公众利益为宗旨,强调会计师事务所应当通过持续高质量地执行业务服务于公众利益,健全质量管理体系的目的在于为会计师事务所持续高质量地执行业务提供支持。
“当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企业也在做强做大,走出国门,所以事务所要为这些中国企业提供服务,必须对标国际标准完善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候任副主席、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芮怀涟表示。
因此,质量管理准则既切合中国发展实际,又要保持与国际准则的持续全面动态趋同。这也是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修订中保持的基本原则和思路。
谭小青认为:“新的质量管理准则,全面吸收国际准则的最新成果。同时,也加入了一些中国元素,所以新准则应该是对注会行业质量管理运行规律的系统总结。”
质量管理准则涵盖国际质量管理准则的所有要求和内容,绝大多数条款都与国际准则保持一致,某些条款虽与国际准则存在差异,但都属于对国际准则中的原则在中国运用的进一步具体化,有助于将国际准则的精神与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例如,针对我国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一体化”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质量管理准则明确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并严格执行完善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实现人事、财务、业务、技术标准和信息管理5个方面的统一管理,对于合并的分所(或分部)也不应当例外。
再如,针对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轮换“流于形式”的问题,质量管理准则明确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建立并完善合伙人轮换机制,明确轮换要求,确保做到实质性轮换,并通过建立合伙人服务年限清单等方式,对轮换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等。
直面突出问题 引入内控管理新机制
“质量管理准则突出问题导向”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有关负责人表示,针对我国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质量管理准则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例如,为了压实会计师事务所主要负责人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责任,质量管理准则对会计师事务所领导责任做出明确规定,突出强调“一把手”负责制,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主要负责人(如首席合伙人、主任会计师或者具有同等职位的人员,下同)应当对质量管理体系承担最终责任。
再如,为了提升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规范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管理体系,质量管理准则强化了与资源相关的规定,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投入足够资源打造一支专业性强、经验丰富、运作规范,并且独立于业务执行的质量管理体系团队,并获取足够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或知识资源用于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和业务的执行。
“同时,质量管理准则将极大提升事务所的专业服务和信任度。”芮怀涟认为,从业务的角度来说,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是投资者和监管者进行市场判断的依据,这个依据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而信任本身则依赖事务所的执业质量和专业度。因此,对于事务所来说这是一个提高自身质量的机会,也是一个转变评判标准的机会。
芮怀涟认为,市场对于事务所的专业信任,就像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对医生的评级标准从来不是看他赚了多少钱,把一个病人看好就是对医生最高的判断指标,从这个角度来说,对注册会计师的评价标准也不是他的收入有多高,而是质量有多硬。
此次的质量管理准则更注重引导事务所贯彻风险导向的理念,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实施风险评估程序,针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各要素,制定质量目标、识别和评估质量风险、设计和采取应对措施。
芮怀涟表示:“这一次的质量管理准则最大的亮点就是将内部控制理论运用于会计师事务所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准则借鉴内部控制五要素模型,将事务所质量管理体系划分为八个组成要素,即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评估程序、治理和领导层、相关职业道德要求、客户关系和具体业务的接受与保持、业务执行、资源、信息与沟通、监控和整改程序,并针对每一个要素作出了更加细化的规定。
“在内控的框架下,一是对会计师事务所的专业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二是在合伙人的选择和考核中,业务质量成为最重要因素;三是从事务所的战略发展考量,质量应该放在第一位。”芮怀涟分析认为。
加强内部治理 坚定质量至上理念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经过近20年高速发展,现在正在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内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也迫切需要进行内部整合。”谭小青分析称,按照新质量管理准则,结合各事务所的实际,去重构内部治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
他认为,新准则将事务所层面和项目层面的两项质量管理准则扩展为三项准则,尤其是新准则从质量控制升华到质量管理,从被动控制到主动作为,也从倾向事中监督向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使得新的质量管理体系更加完整,逻辑更清晰,内容更加具体,重点也更加突出,可操作性更强。同时,新准则也更加突出治理和领导的要素,可以引导各个事务所加强对内部治理和领导的重视和建设,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内部治理和领导架构。其中,明确领导人的责任定位也有利于各方责任的落地。
随着质量管理准则的出台,业界专家也纷纷呼吁,对于此准则,业内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会计师事务所要认真的学习和研究,它不仅是行业的规律性总结,也是对会计师事务所文化理念的一种正畸,要从重规模扩张重商业利益文化理念回归到质量至上的社会责任和专业操守上。
“公众信任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基石,也是衡量会计师事务所质量的重要指标。除了加强自身的业务质量控制,会计师事务所还应加强对运营方式的创新,将行业的职业内涵及所做的努力传播出去,从业务上奠基,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来回应投资者、监管部门等对其的信任。”芮怀涟表示,新准则在引导事务所加强自身道德建设,以及改变一些不负责任的工作状态等方面是一个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质量管理准则采取分批分步骤实施的方案,对从事证券服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要求在2023年1月1日起建立完成适合本事务所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开始运行;对于不从事证券服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将上述实施日期推迟1年。
“由此可以看出,新准则的实施需要时间做大量的工作,这也充分体现中注协对准则实施的复杂性的考量。”谭小青分析称。
因此,这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既留足了学习和准备的时间,同时也是给事务所建立适合的质量管理体系一个时间表,具有良好的督促作用。
(责任编辑:高歌)